日期:103-09-02 星期二 天氣:
今早在亞虎奇摩聯合新聞網頁看到了這一篇的標題,特別受到它的吸引趕緊點進去看個詳細,原因無它,因為猴硐貓村這地方也曾經帶尚在幼童時的女兒父女倆搭乘火車前來造訪好幾次了,所以對這裡有著熟悉的味道與記憶!現在女兒已經要讀大一了,這裡也鮮少來了,雖然不知道這裡現在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至於貓夫人這位愛貓人仕在網路上可是大有名氣的,也知道這裡的轉型成功是貓夫人與地方人生仕努力而來的,功不可沒!現在就將這篇幅報導一文不刪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分隔線-----------------------------------------
作者: 記者邱奕寧╱新北市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9月1日
一手打造猴硐成為貓村的貓夫人簡佩玲,離開貓村了。2009年,簡佩玲揹著相機來到猴硐,憑著對貓的喜愛與直覺,她在繁華落盡的山城,看見數十隻貓或坐或躺,優雅地品味午後時光。當快門按下,她循著貓的步伐,找到改變猴硐的力量。
初次來到猴硐,簡佩玲走在靜謐地街道,觀察到這個過去因為煤礦而繁華的山城只剩老人,以及車站旁的大大的「產煤裕國」四字,標示著過往繁華。當時為2009年,猴硐光復里不只居民少,也沒有商家進駐,在街道上還不時看見與人保持距離的貓咪。
簡佩玲揹著相機,在猴硐小徑間邁開步伐,留下貓咪與記憶中的台灣印象。隨著一次次的尋訪,她決定在此停下腳步,留在山城建立人與貓咪的信賴關係。
她辦衛教課程、教正確觀念
接下來半年,她頻繁地出現在貓咪眼前;她說,貓咪開始轉變,開始用好奇的眼神看著來往的人類。當時光復里有居民用剩菜剩飯餵養貓咪,沒吃完的食物往往在炎夏敗壞,社區便瀰漫著作嘔的酸味。
簡佩玲找獸醫進駐,開辦衛教課程,透過一次次宣導,告訴大家養貓的正確觀念;她注意到猴硐潮濕的氣候,讓貓多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毛病,她帶著離胺酸和眼藥水,還有醫療團隊,改善貓咪的健康問題。
「街貓非家貓」照護標準不同
簡佩玲成功改善建立了貓與人的關係及相處之道,貓村遠近馳名。今年6月,長期投注心力在猴硐貓咪的她,因為將貓咪送到收容所引發爭議,各方批評令她萌生退意。面對外界指責她消費貓咪、不願救貓,她表示,猴硐的貓本來就是街貓,不是家貓,無法以家貓的照護標準,強加在街貓身上。她無法24小時守在猴硐救治這裡的貓。
責難紛至沓來,簡佩玲表示,除了傷心無奈,還有不捨及失望。她說,猴硐居民已懂如何和貓互動,自7月退出猴硐,並稍做休息
這段時間,簡佩玲待在家的時間比以前多;她說,在家裡大家都不談猴硐,在猴硐五年付出太多,家人明白這段期間的流言蜚語,讓她受傷不輕。簡佩玲對貓的初衷並未改變,她說,台灣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協助,很多角落還需要落實對養貓的正確觀念,接下來,她打算暫時停下腳步,沉潛後再繼續循著貓的步伐出發。
留言列表